文字记者:林诗豪 供图:王嘉熠 可能每一个大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保研梦。而学术保研要求学生自己做项目、发论文,听起来可比努力拿一个好绩点要难得多,许多学生因此望而却步。可偏偏就有这么一群人,坚持在这条路上昂首奋进,动科142班毕业生王嘉熠便是其中之一。

当问及为什么选择学术保研这条路的时候,王嘉熠自嘲道,他大一的时候很贪玩,基本就没怎么学习,成绩比较差,绩点保研是没什么希望了,如果想保研的话,就只能选择学术保研了。无辩戏言真假,王嘉熠在学术保研这条路上跋山涉水,最终到了保研的彼岸,足可说明其能力所在。 大二伊始,王嘉熠就确立了学术保研的目标。他主动地找陈义强副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从此科研生涯悄然展开。大二这一年,王嘉熠并没有急于着手课题,而是踏踏实实在实验室里跟着师兄师姐学习实验操作和实验的基本素养。有了基础,做实验也没有最初想得那样困难,也从一个什么都一知半解的学生渐渐能算得上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基础扎实后,他开始了自己的课题,从实验设计到各种实验细节,全凭他和搭档共同完成,导师和师兄师姐仅仅起了引导和解疑的作用。 走上这条路以来,学习生活中唯一的变化就是游戏和打球的时间变少了。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选择的道路。他常能早早地起来,为了能完成一天繁重而复杂的实验;只有偶尔实验量少,才可以稍稍睡个懒觉。这一路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时间分配上。如何兼顾学习和实验,是日久弥新的难题。他个人表示,自己已经坚定要走学术保研这条路,成绩就不用要求特别拔尖,只要保持中等偏上就足够了。所以,在时间分配上是很明确的——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做实验、完成项目上,尽可能抽出一些时间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发表的两篇文章,创新杯北京市赛特等奖和国赛三等奖的傲人成绩,见证了这四年,或者说从大二起的往后三年一路走来的成长。 王嘉熠表示,其实学术保研并没有传言中那样困难,甚至可以说与URP或大创没有区别。他本人就是在做URP的时候努力做出比较好的成果,因而得以发文章并成功学术保研。 王嘉熠坦言,没有他的导师,他也不会取得成功。无疑,陈义强副教授是王嘉熠这一路走来最值得感谢的人。面对无所适从的未来,一盏坚定的指路明灯尤其重要。在一场谈话中,他不止一次说到陈义强副教授认真负责、对学生上心且要求严格。在王嘉熠做URP项目的时候,陈义强副教授在百忙中总会抽出时间去观察和询问他的实验状况和进度,对他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而耐心地给出建议。陈义强副教授总会给王嘉熠安排实验室的任务,让他即便在项目完成的情况下也不会对一系列刚培养起来的实验素养弃之不理。论文答辩完成到毕业晚会间的一段时间在大多数毕业生看来,是出去游玩甚至旅游的绝妙时机,可王嘉熠还是选择抽出一些时间,留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王嘉熠并非孤军奋战,他的好搭档张弛与他携手并肩,在学术之路上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多一个人一起走,寂寞的心有了寄托,艰辛的旅途都变得轻松。这三年,他们一起讨论项目内容、研究实验细节、相伴完成实验,偌大的困难都难不倒两颗团结的心。参加创新杯国赛,他们一同到上海,制作宣传资料、布置摊位、给评委和来访者介绍自己的项目,无不留下了瑰丽的回忆。 王嘉熠最后给出了对后辈的建议——一定要把握住机会。相比起许多大学,农大给予本科生的资源相当多,但这都要靠自己去把握、去利用。有的机会一年一年按周期出现,有的机会一闪而过不再有,但个人的造化要靠自己决定。大学四年韶华一场,机遇不放过,有梦便去追。 责任编辑:李美慧 (新闻线索及意见反馈请联系动科记者dongkejzz@163.com)
|